查看原文
其他

【聚隆科技 | 头条】工业机器人叫好不叫座,归根结底原来是这些原因••••••

2017-04-25 廖文清 高工机器人



  目前,在中国,工业机器人面临的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是:你问十家终端企业,有九家都会说:“是的,我们知道机器人是个好东西,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机器人。”但可能只有一家企业会接受你的方案。

  

  “叫好不叫座”,就是目前的现状。尴尬的地方就在于,你本来准备好了一大堆让他们知道机器人会改变世界,机器人如何提升企业效率的说辞,结果被一句“可是我们目前的量不足以支撑我们更换新的设备,更别说实现全自动化改造了。”

  

  当理想的丰满遭遇现实的骨感,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制造业现状与“机器换人”的矛盾导致行业陷入怪圈

  

  这是大多数急需自动化改造的中国制造企业的现状:产值规模可能还不错,但是利润却低的让人叹息。就比如手机组装企业,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几个亿,但是组装单品附加值低,利润仅为产值的5%左右。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实行自动化改造,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

  

  无奈的地方也在于此,“机器换人” 提出的口号就是改变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却又长久的被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制约着,几乎成了一个怪圈。而在这个怪圈之下,你又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作为制造者的机器人企业相信 “机器换人” 必定是大势所趋,市场前景无限,从蜂拥而来的国外品牌就能知道这蛋糕有多诱人。

  

  而另一方面,作为工业机器人使用者的终端企业,也就是广大制造企业,还在“生存还是毁灭”的泥潭中艰难前进,他们何尝不想快速改变现状,抓住机器人这个救命稻草,但是却没有身家去赌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未来。

  

  总之,一方面是积极叫好的机器人企业和智能化领域的专家们,另一方面却是并不买账的制造业企业。

  

  爆炸性技术转换较慢  行业未来不确定性大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还没有发展到足够让企业自信,或者说还不能在短期内提出完全满足制造企业的方案,特别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自动化改造问题的方案,这是关键。

  

  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并不成熟,无法实现爆发式增长。

  

  与手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不同的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不完全以技术为导向,一个爆炸性技术的产生也不能引起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的积累过程往往是漫长而不可预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目前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虽然我们都在畅想未来智能工厂、无人工厂,但对于何时能够实现,没有人可以准确知道,这就是不确定性。

  

  终端应用教育未有起色 产需对接信息欠明朗

  

  抛开未来蓝图,机器人目前能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才是广大中小企业关注的问题,然而,现实的情况可能是,企业买回一批机器人想要试用,结果却发现不会用,或者发现用机器人还没有之前用非标设备来的方便。

  

  深入到行业问题,机器人自动化改造如果只有机器人企业叫好,如何推进?必须让终端企业叫好才行。然而,在高工机器人调研的企业中,我们发现,终端对机器人有需求的很多,但对于机器人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往往是迷茫的,这就需要机器人企业提供完善具体的方案。

  

  然而,根据笔者走访,现实却是机器人企业提供的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笔者曾经参观过某手机壳打磨生产线,机器人打磨完之后,有些边角还需要人工再打磨一次,这就证明机器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多,或者说,机器人产线还需要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商主动性不够

  

  其次,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不能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作为机器人本体企业和终端企业的桥梁,系统集成商扮演的角色本来应该是主动的角色,但现在的情况是系统集成商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产线不够了解,对工艺不够清楚,使用的机器人品牌也往往是终端客户指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正常情况下不应该是终端企业提出要求,系统集成商制定方案,并提供品牌供厂商选择吗?这从侧面反映了系统集成商在行业内的话语权不够,为什么没有话语权,不信任,为什么不信任?这也许是很多系统集成商需要反思的问题。

  

  获取信任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如果能够在企业有需求之前就发现问题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企业必然会对系统集成商产生依赖性,如果能够站在企业的立场切实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企业再收拾烂摊子,企业何须操心用什么样的机器人。

  

  当然,终端客户指定品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国产机器人的性能不受认可,虽然近两年,国产机器人品牌一直宣称性能已经与国外品牌相差无几,但是真实情况是否真是如此,还需要真正试用了才知道,但往往因为企业指定品牌,国产机器人失去了很多尝试的机会。

  

  中国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如果只用国外的机器人品牌,对于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而系统集成商主动权的把握或许能够给国产机器人更多的机会,也能够让机器人行业更加充分竞争,良性发展。

  

  马太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最后,是机器人自动化在改造成本和投资回报上的权衡。工业机器人目前也许能解决大企业的部分自动化问题,却未必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大企业资本充裕,对于有前景的改造方案有能力实现;但对于缺少资本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需要的是短期有效的方案,这样它才能有安全感。

  

  考虑到生存因素,中小企业在自动化改造的过程中,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投入之后,能否达到我想要的回报,简单一点就是买来的机器人能否最大限度的产生效益。

  

  因此,在企业能够承受的成本投入范围内,机器人企业能否给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实情况可能是企业确实想用机器人,但是看到方案,对比成本和投资回报之后,觉得不满意。还有情况可能是,企业买来了机器人,但是机器人产生的效益并没有达到企业的预期,所谓的自动化改造就是两台机器人配备一个人工。

  

  然而这个又涉及到机器人企业和制造企业的利益冲突,用更经济实惠的方案也意味着机器人企业的利润相对减少,那么机器人企业会如何平衡? 系统集成商不是真正的救世主,有哪家企业愿意团队辛辛苦苦几个月甚至一年,只为了一个投入才几百万的项目。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越是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越是没有机器人企业愿意去改造,越是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大家都争相抢着去改造,资源的分配也是,越是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技术和售后服务越是完善,越是自动化程度低的企业,技术和售后服务就越弱。






如需了解服务机器人信息,请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精彩回顾


长盈精密就万台六轴工业机器人项目与安川达成合作 或能改变国产机器人格局

日本住友重工收购Persimmon 获得其真空机器人技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主研发喷火无人机……


工业机器人电缆对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应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加入“高工机器人·产业顾问团”(需审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